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www.yunweituan.com/m/三七这味中药,在现代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那么,三七这味中药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也像其他炙手可热的中药一般,拥有千年的药用历史吗?那么,这就需要从古代比较知名的本草典籍中去探勘,《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性论》《唐本草》《日华子本草》等中医典籍中,都未曾记载三七这味中药。在古代颇负盛名的本草典籍中,最早记载三七的是药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三七“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这也说明,三七这味中药,大概率是明代在南方开始流行的一味金疮良药。
那么,三七这味中药,真的最早是出自《本草纲目》吗?这个还需要进行文献考证。对于三七的最早记载,大多数观点都是认为出自《本草纲目》,其实,在《本草纲目》前,三七的名称已散于中医典籍中,如《跌损妙方》《明代彝医书》《医门秘旨》[1]等古典医籍中。为了探本求原,又有学者考证,三七的最早使用记载是元代杨清叟所撰、明代赵宜真所集的《仙传外科秘方集》(刊于年),其“飞龙夺命丹”一方中的配伍药材就有三七[2]。但实际上,“飞龙夺命丹”一方中并没有三七,只是方歌中有一句“胆矾寒水麝香加,三七海洋研化”,而经过对原文的详细解读发现,这里所谓的“三七”指的是海羊(也就是蜗牛)的数量。所以,三七真正的最早记载应是明代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约刊于年),它是现存最早的伤科少林派著作[3]。
对于三七的药用功效,最早颇为详细的记载的是明代的《医门秘旨》,其中对三七的名称来源“七叶三枝,故此为名”,三七的药性功效,“味甘气辛,温性微凉,阳中滋阴,散血凉血,治金疮刀斧伤立效。又治吐血崩漏之疾”,对于三七的用法“如有伤处,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而这个记载,与之后的《本草纲目》中对三七的记载颇为相类,《本草纲目》中对于三七的功效主要记载为“止血散血定痛”,临床应用为“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以及“虎咬蛇伤”等疾病。
在《本草纲目》中,三七的主要功效集中在“止血、散血、定痛”三个方面,而到了《本草汇言》中,对于三七的功效,则是“活血散血,行血止血,治上下诸失血之药也”,也就是在李时珍的基础上未曾提到止痛,但却增加了活血、行血之用。而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陈士铎在《本草新编》指出,三七“加入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原因在于三七得补药,“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三七,“而有安静之休”,自此给三七增添了补性。至于三七的补性如何,《药性蒙求》中说,三七“补而不竣”,恰到好处。至此,三七的功效基本概括完了吗?并没有,清代名医黄元御在《玉揪药解》中对于三七的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认为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这为三七在和营通脉、活血化瘀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医门秘旨》到《玉揪药解》,三七的功效,可以归纳为滋阴、凉血、止血、散血、行血、消肿、定痛、补血、活血、化瘀、和营、通脉等作用。一味中药能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功效,也是非凡药所及。因此,历代医家对三七赞不绝口。《医门秘旨》称三七为“边上将官宝之为珍”,“血证之奇药也”;《本草纲目》称三七为“金不换”;《本草汇言》称三七为“真仙宝”;《本草新编》称三七为“止血之神药”;《本草纲目拾遗》更是引《宦游笔记》中的话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因此人们时常将人参和三七并称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
剩余47%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