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亦被称为蓝矾或胆矾,其化学式为CuSO4。通常使用的为无水硫酸铜,呈现蓝色的结晶形态,无特殊气味,并具有风化性,易于溶解在水中。硫酸铜的杀菌作用机理在于其铜离子能够与致病微生物的菌体蛋白结合,导致其变性并沉淀,从而剥夺细菌的致病能力。此外,铜对藻类具有毒性,这主要是因为铜离子与藻细胞壁表面的含硫基团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会干扰藻类的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化反应,进而破坏叶绿体等细胞内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
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铜对藻类的毒性,我们进行了多项实验。其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是测定硫酸铜对几种常见藻类的生长抑制效果。这些藻类包括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莱哈衣藻、斜生栅藻以及一株从汉江分离的小环藻。我们采用绿藻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这些藻类在48小时内的半有效浓度EC50。实验结果显示,几种常见藻类对铜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铜绿微囊藻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水华鱼腥藻、小环藻、莱哈衣藻,而斜生栅藻的敏感性相对较低。通过水产研究社的资料查阅,我们了解到在A湖的CuSO4杀藻试验中,湖中蓝藻水华严重,主要种类为微囊藻属,包括铜绿微囊藻、惠氏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等。经过CuSO4处理后,A湖水体中浮游植物总量明显下降,表面水华消失。同时,蓝藻门藻类在杀藻后大量消亡,两次试验中,蓝藻门所占比例从53.0%和35.2%降低至18.1%和23.9%。
在试验初期,我们发现浮游植物总数量有所下降,同时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处理前,微囊藻是优势种,但处理后,硅藻门和绿藻门的藻类如衣藻属、栅藻属、小球藻属、月牙藻属、小环藻属和针杆藻属等逐渐成为优势种。然而,随着试验的进行,蓝藻门的种类开始重新生长并逐渐占据优势。
此外,我们还检测了湖水中的微囊藻毒素(MC)含量。发现杀藻后MC含量短暂升高,但随着藻类生物量的减少,MC含量也大幅降低,并在后续观察中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在使用硫酸铜后,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水体进行解毒处理,以防止藻毒素中毒引起的泛塘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硫酸铜不仅对藻类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并能对伤口进行收敛。它可以有效防治因原虫引起的鱼病,如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和杯体虫等。同时,硫酸铜还具有灭藻和净水的作用,是一种高效且价廉的药物。其缺点是药效受水温、水质影响显著,且安全范围较窄。随着水温的升高,硫酸铜的药效会增强,但有机物含量、溶氧、盐度以及pH值的升高则会降低其药效。
在池塘中使用硫酸铜时,常用量为0.7ppm或0.5ppm,同时配合使用0.2ppm的硫酸亚铁。需注意,硫酸铜毒性较大,铜离子可能残留在鱼类的鳃、肌肉、肝、肾等组织中,对鱼类的摄食及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硫酸亚铁,又称绿矾、青矾、皂矾,是一种辅助治疗药物,可促使黏膜细胞脱落,为硫酸铜等药物杀灭寄生虫扫除障碍。当与硫酸铜以5:2的比例混合使用时,能有效杀灭草鱼鳃上的中华鳋及其他鳃寄生虫。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建议在发病季节定期在食场悬挂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的布袋。洒药法是将药品加水溶解后,泼洒在池塘边和食场水面。
此外,水体的碱度、硬度和pH值也会影响硫酸铜的毒性。在硬水中,由于碳酸盐能与硫酸铜作用生成碱性碳酸盐沉淀,因此同一浓度的硫酸铜在硬水中的毒性相对较小。而碱度和pH值的升高则会导致硫酸铜毒性的降低。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硫酸铜的毒性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同时也会受到水体肥度的影响,肥度增加会导致其毒性减弱。这一特性解释了为何在夏季和初秋时节,使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来治理草鱼的寄生虫性鳃瓣病效果显著,而到了秋末和冬初,由于鱼池水温较低及水质特性的变化,可能导致药物失效。
在低温环境下,为了确保药物安全且有效,可以适当提高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这是因为水质和温度的变化会显著降低硫酸铜的毒性。例如,在仍使用0.7ppm药剂的情况下,对鱼类而言是安全的,但其毒性可能不足以杀死鱼鳃上的寄生虫。因此,需要适当增加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的浓度来提高治疗效果。
相反,在夏季水温较高时,使用0.7ppm的合剂可能毒性过大。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药剂浓度,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硫酸铜和敌百虫的联合使用可以用于防治中华鳞、鱼虱等寄生虫病,同时也能对抗赤潮生物污染。但需注意,乌醴(乌鱼)对硫酸亚铁的反应十分敏感,因此一般不推荐使用此药来防治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