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解析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盖百霖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0089.html

⒈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错)。

解析:是单质碘能被CCl4萃取并且溶液显紫色,碘离子不易溶于CCl4也没有颜色。

⒉胶体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透过滤纸(错)。

解析:胶体能透过滤纸正确,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和分散剂都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分散剂能够透过滤纸。

⒊测同温、同浓度下的Na2SO3和Na2CO3水溶液的pH,后者的pH较大,证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错)。

解析:只能证明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不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因为必须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证明非金属性的强弱,H2SO4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⒋将胆矾加入到少量蒸馏水中,得到蓝色浊液,加热时浑浊更加明显(对)。

解析:蓝色浊液是铜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铜所致,加热时铜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故浑浊更加明显。

⒌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溶液变为蓝色并有气泡冒出(错)。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溶液显碱性,故溶液变蓝色,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故溶液变蓝后会再褪色。

⒍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再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则该铝热剂中不含氧化铁(错)。

解析:若铝粉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Fe3+会被铝还原为Fe2+。

⒎实验室可以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来收集氨气(错)。

解析: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大,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溶解度虽然略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依然很大,氨气仍然会被饱和氯化铵溶液吸收。

⒏将某溶液插入两个电极,通直流电时,溶质粒子一定分别向两极移动(错)。

解析:有些溶质的粒子是不电离的,如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的溶质微粒不会向两极移动,它们的溶液不导电。

⒐S2-具有还原性,SO32-具有氧化性,二者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错)。

解析:S2-与SO32-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S2-+SO32-+6H+=3S↓+3H2O,不能大量共存,但是在碱性溶液中不发生反应可以共存。

⒑试管内壁残留的银、铜都可以用稀硝酸浸泡洗涤除去(对)。

解析:稀硝酸在常温下就能溶解铜和银生成可溶性的硝酸盐从而除去铜和银,注意不能用浓硝酸,这样消耗硝酸多而且生成的二氧化氮多,污染大。

⒒由两种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错)。

解析:不同的原子可以是互为同位素的两种原子,如18O2与16O2就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单质。

⒓同主族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都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的(错)。

解析:不一定是逐渐升高的,如第ⅦA族元素的单质F2、Cl2、Br2、I2的熔点是逐渐升高的,而IA族元素中的H2的熔点最低,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的。

⒔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6g,要配制20℃0.5mol/L的Ca(OH)2溶液mL,需要使用mL的容量瓶(错)。

解析:20℃时,Ca(OH)2的溶解度是0.16g,n[Ca(OH)2]=0.16g/74g/mol=0.mol,近似地认为g水溶解氢氧化钙达到饱和后所得的溶液的体积还是mL,则饱和石灰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mol/0.1L=0.mol/L,所以在20℃时,不可能配制出0.5mol/L的Ca(OH)2溶液。

⒕工业上可以用金属钠来制取金属钾,其原理是钠比钾活泼,发生置换反应(错)。

解析:工业上可以用金属钠来制取金属钾的原理是发生置换反应:

KCl+Na≒NaCl+K,不是因为钠比钾活泼,而是由于钾的沸点比钠的沸点低,从反应体系中挥发出来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反应得以进行。

⒖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错)。

解析:没有说明是同周期元素,不同周期的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可以大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如锂原子半径>氯原子半径。

⒗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

⑴原子和原子;

⑵原子和分子;

⑶分子和分子;

⑷原子和离子;

⑸分子和离子;

⑹阴离子和阳离子;

⑺阳离子和阳离子。

解析:⑷原子和离子;⑸分子和离子;⑹阴离子和阳离子;⑺阳离子和阳离子这几组不行。

⒘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而假碘盐中不含碘酸钾,可以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鉴别真假碘盐(错)。

解析:只有淀粉碘化钾溶液无法鉴别碘酸钾,因为反应

IO3-+5I-+6H+=3I2+3H2O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⒙24g镁单质在足量空气中燃烧固体增重16g(错)。

解析:镁条在空气燃烧时不仅仅跟氧气反应,还会跟氮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固体质量增加不一定是16g,一般是小于16g,即镁跟氮气的反应的影响其主要作用。

⒚在标准状况下,22.4L三氧化硫中含有的分子数是4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是固态,22.4L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大于1mol。

⒛向BaCl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先生成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消失(错)。

解析:因为氯化钡是盐酸盐,盐酸是强酸,而亚硫酸是弱酸,二者不发生反应,没有沉淀生成。

21.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正确)。

解析: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22.常温下铝与浓硫酸不反应,可用作盛放浓硫酸的容器(错)。

解析:不是不反应,而是发生反应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继续进行。

23.钠、镁、铁对应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铝对应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错)。

解析: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复杂氧化物。

24.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

错误,比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的,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

25.CuCO3可由Cu2+溶液中加入CO32-制得。

错误,无法制得纯净的CuCO3,Cu2+溶液中加入CO32-会马上有Cu2(OH)2CO3生成。

26.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

⑴金属和金属;⑵非金属和非金属;⑶金属和非金属;⑷非金属和金属;

错误,⑷非金属和金属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

27.H2S、HI、FeCl2、浓H2SO4、Na2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

错误,H2SO4是因为吸水且放出SO3而变质。

28.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

错误,浓硫酸常温与铜不反应。

29.配制mL质量分数为10%的H2O2溶液:取一个规格为mL的容量瓶,量取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溶液,溶于容量瓶中,然后再加水至容量瓶刻度线(错)。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使用烧杯、量筒和玻璃棒即可,不需要使用容量瓶,而且也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溶液。

30.在标准状况下,33.6L氟化氢中含有的氟原子是1.5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氟化氢不是气体,33.6L氟化氢的物质的量不是1.5mol。

31.在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溶于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是0.1mol,若0.1mol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1NA,但是0.1mol氯气溶于水中时,与水反应的氯气会小于0.1mol氯气。

32.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冷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发现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错)。

解析:没有用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

33.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都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正确)。

解析:这个说法是正确,氟和氧无正价,但是氟和氧是第二周期的。

34.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将BaSO4转化为BaCO3,证明Ksp(BaSO4)>Ksp(BaCO3)(错)。

解析:事实是Ksp(BaCO3)>Ksp(BaSO4),上述转化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中CO32-的浓度足够大,c(Ba2+)c(CO32-)>Ksp(BaCO3),从而使沉淀转化。

35.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可以用浸有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吸收逸出的气体(错)。

解析:浓溴水本身能挥发出有毒的溴蒸气而污染环境。

36.钠、镁、铝都可以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得(错)。

解析:钠和镁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得的,而铝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的方法制得的,因为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时不电离,无法被电解。

37.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解析:稀有气体在固态时以单原子分子晶体形式存在。

38.溶液的pH值越小,则其中所含的氢离子数就越多。

解析:没有说明体积。

39.只有在离子化合物中才存在阴离子。

解析:溶液中阴离子以水合形式存在。

40.NH3、Cl2、SO2等皆为非电解质。

解析: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1.同一主族元素的单质的熔沸点从上到下不一定升高,但其氢化物的熔沸点一定升高。

解析:其氢化物的熔沸点也不一定升高,考虑氢键。

42.电解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必定增强。

解析:如果以Cu做阳极电解酸性就会减弱。

43.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的导电性都比较强。

解析:溶解度小的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由于电离不完全导电性都较弱,比如BaSO4的饱和溶液。

44.电解、电泳、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

解析:电离不需通电,电化学腐蚀自身产生局部电流,电泳为物理变化。

45.氯化钾晶体中存在K+与Cl-;过氧化钠中存在Na+与O-为1: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

解析:过氧化钠中Na+与O22-为2:1,没有O-,石英中存在杂质。

46.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个氧气分子;60gSiO2中含有NA分子、3NA个原子。

解析:SiO2中没有分子。

47.用1L1mol/LFeCl3溶液完全水解制胶体,生成NA个胶体微粒。

解析:远远小于NA个,胶体中的一个胶粒是由许多个离子构成的。

48.在HF、PCl3、P4、CO2、SF6等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e-结构。

解析:HF和SF6都不满足。

49.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金属元素,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金属元素活泼性强。

解析:比如Ag和Ca。

50.利用硝酸发生硝化反应的性质,可制得硝基苯、硝化甘油、硝酸纤维。

解析: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是用酯化反应制得的。

51.油脂、淀粉、蛋白质、硝化甘油、苯酚钠、乙烯、明矾、Al2S3、Mg3N2、CaC2等一定条件下皆能发生水解反应。

解析:乙烯不水解。

52.1,2-二氯乙烷、1,1-二氯丙烷、一氯苯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分别生成乙炔、丙炔、苯炔。

解析:没有苯炔这种东西。

53.甲醛加聚生成聚甲醛,乙二醇消去生成环氧乙醚,甲基丙烯酸甲酯缩聚生成有机玻璃。

解析:乙二醇取代生成环氧乙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聚生成有机玻璃。

54.甲醛、乙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解析:蔗糖不是还原性糖,不发生银镜反应。

55.乙炔、聚乙炔、乙烯、聚乙烯、甲苯、乙醛、甲酸、乙酸都能使KMnO4(H+)(aq)褪色。

解析:聚乙烯、乙酸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